责编:陈凯欣
2025-06-14
屋檐上的千年印记——瓦当
在古老的中国建筑中,屋檐上那一块块不起眼的青砖,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这些被称为"瓦当"的建筑构件,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
瓦当,又称"瓦头"或"勾头",是中国古建筑中覆盖在屋檐端部用于保护木椽免受风雨侵蚀的圆形或半圆形陶制构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瓦当的文字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华榱璧珰",其中"珰"即指瓦当。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国家。在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筒瓦形器物,这证明了中国是瓦的发源地。
瓦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步。从最初的素面瓦当到后来的纹饰瓦当,每一次变化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西周时期的瓦当以重环纹为主,到了秦代开始出现饕餮、云山等复杂纹样。而汉代则是瓦当艺术的鼎盛时期,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尤为盛行。在汉长安城遗址中出土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镇一方,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制作工艺。
瓦当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是一部用陶土写就的文明史。它记录着古人的审美追求、吉祥寓意和精神信仰。"长乐未央"的祈愿、"维天降灵"的理想,都凝结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
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中,一件直径达22厘米的"天人合一"巨制瓦当格外引人注目。这枚罕见的汉代宫殿用瓦,以"金乌神鸟""玉兔蟾蜍"和"益延寿"三枚瓦当组成,展现了古人对永恒与和谐的追求。
如今,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正在以新的姿态焕发活力。在国家大剧院的金属幕墙上,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在数字艺术的创作里,瓦当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讲述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
瓦当虽小,却是一个解读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窗口。它不仅是建筑技艺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完美呈现。从先秦宫殿到现代建筑,瓦当始终 silent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